欧洲杯足球直播赛事|足球直播_篮球NBA直播_欧洲杯直播

《咬文嚼字》常见别字辨析

  文/欢 原

  写在前面

  “无错不成书。”书中错得最多的,是别字。别字往往似是而非,让人临笔踟蹰,一不小心便会重蹈覆辙。别字是编校工作最大的难题。为此,笔者把自己经常碰到的别字稍加辨析,以与同行特别是年轻同行交流。还望高明不吝赐教。

  粹:精萃/精粹

  【病例】这本诗歌选本,集中了当代抒情短诗的精萃,值得向年轻人推荐。

  【诊断】音同义混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精萃”应为“精粹”。“粹”和“萃”读音均为cuì。“粹”是形声字,米字旁是它的形符,意思是没有杂质的、品质优良的大米,由此引申出精华的意思。所以,它可以和同义的“精”构成“精粹”一词。“萃”也是形声字,草字头是它的形符,本义是草丛生的样子,由此引申为动词,义为聚集,如荟萃、集萃、萃聚。聚集在一起,自然就成了一个整体,由此又可用作名词,指群、类。成语有“出类拔萃”,这里的“萃”和“类”都是指相同或相似的人物、事物的集合体。无论是动词还是名词,“萃”都没有精华的意思,广告中经常见到的“精萃”组合,完全是拉郎配。

  发:美發廳/美髮廳

  【病例】新开的商城边又有了一家美发厅,一到晚上,繁体字书写的“美發廳”三字闪闪发光。

  【诊断】繁简误认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美發廳”应为“美髮廳”。“美髮”,简化字的规范写法应是“美发”。“发”对应的是两个繁体字:一个是“發”,一个是“髮”。“發”,音fā,本义为射箭,故其字从弓,如“百發百中”;引申指发射,如“弹无虚發”。“髮”,音fà,本义为头发,故其字从“髟(音biāo,长发飘舞的样子)”,如苏东坡的“早生华发(髮)”。“美髮廳”误为“美發廳”,显然是没有弄清楚“发”和“發”“髮”不同的对应关系。

  雌:信口齿黄/信口雌黄

  【病例】明明卖的是过期食品,还信口齿黄,说营养价值没有改变。

  【诊断】音近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信口齿黄”应为“信口雌黄”。“雌”,音cí。“雌黄”为橙黄色的矿物,可作褪色剂用。古人抄书、校书有了差错,常用雌黄涂改。据《晋书·王衍传》,王衍字夷甫,此人能言,发现有说得不妥当的,立即加以修正,“时号口中雌黄”。可见这本是一个中性词。后来则成了贬义词,所谓“信口雌黄”,就是说话不顾事实,不负责任,信口乱说。“齿”,音chǐ。“齿黄”的字面意义是牙齿发黄,这和乱说没有必然联系。

  

  果:食不裹腹/食不果腹

  【病例】“食不裹腹,衣不蔽体”早已成为历史,今天,人们对饮食的要求,已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。

  【诊断】音同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食不裹腹”应为“食不果腹”。“果”和“裹”读音均为ɡuǒ。“果”,本指树木结的果实。大凡果实,皆饱满而圆胀,庄子便用“果”来形容人的饱足的样子。他在《逍遥游》中写道:“适莽苍者,三餐而反,腹犹果然。”“腹犹果然”就是肚子像果实一样圆滚滚的,故“果腹”有饱足义。成语“食不果腹”,则是说吃不饱肚子,常用来形容贫苦的生活。“裹”虽和“果”同音,但意思是指在外部包扎、缠绕,“衣不裹腹”也许还可以说,“食不裹腹”让人无法理解。

  趺:跌坐/趺坐

  【病例】沈先生曾写过一首《跌坐》诗,表明自己的心志:“举世嚣嚣我适静,棕床跌坐作心观。”

  【诊断】形似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跌坐”应为“趺坐”。“趺坐”是一种特殊的坐姿,也许一般人不太熟悉的缘故,出版物中常误为“跌坐”。这两个字虽然只差一小撇,但一个摔倒了,一个稳坐着,字义差得很远。“趺”,音fū。形声字,本义为脚背;用作动词时,指左右脚交叉盘坐。这是佛教徒的一种常用坐姿,称为“趺坐”。这样坐着是不可能“跌”的。用作名词,可指石碑的底座,如“石趺”“龟趺”等。“跌”是一个常用字,看字的构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的意义:失足。——失去平衡自然容易摔倒。引申义有坠落、降低、价格下降等,如跌落悬崖、股市暴跌。

  

  敦:温柔钝厚/温柔敦厚

  【病例】“诗三百, 一言以蔽之,曰思无邪。”儒家认为,温柔钝厚是《诗经》的基本特色。

  【诊断】音近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温柔钝厚”应为“温柔敦厚”。这四个字就字面意义来说,指温和而宽厚。《诗经》是“四书五经”之一,其中有不少作品意在讽刺,但用语怨而不怒,所以称之为“诗教”。这是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的。“敦”本是古代的一种食器,音duì,它由青铜制成,器身和盖子都为半球形,器物整体呈球形。由于这种器物看上去厚重而实在,因此,本为名词的“敦”,引申出了形容词的意义,可指情感的诚恳和深厚,汉语中有一批由“敦”构成的词,如“敦请”“敦促”“敦聘”等等。“敦厚”由两个同义语素联合成词,无论“敦”和“厚”都包含着正面的情感。而“钝”本义为不锋利,引申指迟钝、愚笨,在词义上是否定的。“敦”和“钝”自不能混为一谈。

  

  箭:明枪暗剑/明枪暗箭

  【病例】祖父死后,大哥因为做了承重孙,便成了明枪暗剑的目标。家庭气氛变得更加压抑。

  【诊断】音同义混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明枪暗剑”应为“明枪暗箭”。“箭”和“剑”读音均为jiàn。“箭”可在远处、暗处发射;“剑”为短兵器,适合于近战。所以“箭”和“剑”虽同为武器,却不能混用。距离远、暗地里伤人要用“箭”,面对面公开作战要用“剑”。“明枪暗箭”比喻公开的和隐蔽的攻击,不能写成“明枪暗剑”;而“唇枪舌剑”是口舌之战,舌是最短不过的“兵器”,适合比喻为“剑”而不是“箭”。

  炕:火坑/火炕

  【病例】里屋便是火坑,铺着手工织的毛毯,搁在上面的小桌上摆满了热腾腾的菜。

  【诊断】形似误读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火坑”应为“火炕”。“炕”,音kànɡ,“火炕”是我国北方农村睡觉时用的土台,下面有孔道,孔道两端连接炉灶与烟囱,烧火后可以取暖。“坑”,音kēnɡ,指洼下去的地方,如“一个萝卜一个坑”。“坑”旧可通“炕”,但早在宋代时已不通用,“火炕”不能写作“火坑”。南方因没有火炕,常有人因为形似把“火炕”读为“火kēnɡ”,笔下也误为“火坑”。

  黏:粘度/黏度

  【病例】农贸市场上新到的一种大米,不仅颗粒饱满,而且粘度很高,一上市就受到热捧。

  【诊断】正异误认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粘度”应为“黏度”。“粘”和“黏”两字长期纠缠不清,和不了解异体字的变化有关。早在1955年12月公布的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》中,“黏”曾作为异体字被淘汰;凡是原来用“黏”的地方,一律改用“粘”。但在1988年发布的《现代汉语通用字表》中,“黏”字已恢复使用。“粘”和“黏”的分工是:“黏”的读音为nián,形容词,形容能把一种东西附着到另一种东西上去的性质,比如胶水就具有这种特性。“粘”,除用作姓氏时读Nián外,其他地方一律读zhān,动词,指通过黏性物把两种物体结合到一起的行为,如“把邮票粘到信封上”。“黏”和“粘”读音不同,词性不同,词义不同,在“黏”和“粘”两者明确分工以后,继续以“粘”代“黏”,是不符合用字规范的。

  倚:依马可待/倚马可待

  【病例】小马可是我们公司的“一支笔”,几千字的报告,上万字的总结,只要把任务交给他,依马可待。

  【诊断】音近义混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依马可待”应为“倚马可待”。“依”,音yī;“倚”,音yǐ。《说文》中两字互训:在解释“依”字时,说“依,倚也”;在解释“倚”字时,又说“倚,依也”。两个字的本义几无二致,但在实际使用中,还是有微妙的区别的。“依”偏向于挨着,间距很小,如“依山傍水”“白日依山尽”;“倚”偏向于靠着,往前为“凭”,往后或往两边则为“倚”,如“倚着东门”“倚着树干”。“倚马可待”说的是晋代的袁虎。桓温领兵北征时,命令袁虎起草公文,袁虎靠着马背,手不停挥地写下了七张纸,而且写得文从字顺。后世便用“倚马千言”“倚马可待”,形容文思敏捷。此处的“倚”是靠着,理应用“倚”。

  计:空城记/空城计

  【病例】小夫妻俩把衣服晒在外面,制造全天在家的假象,其实早就抽身去了南京,演了一场“空城记”。

  【诊断】音同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空城记”应为“空城计”。“计”是会意字,从言从十,本义指结算,后引申有计划、计谋、策略义。“空城计”见于《三国演义》,马谡失街亭以后,司马懿率军直逼城下,诸葛亮无奈定下空城计。这个“计”是计策、计谋,不是记载、记录,不应用“记”。

  

  竽:滥芋充数/滥竽充数

  【病例】自从钢琴热掀起后,钢琴教师身价倍增,一批“三脚猫”也混迹其中,滥芋充数。

  【诊断】形似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滥芋充数”应为“滥竽充数”。“竽”,音yú,一种古乐器,类似于现在的笙,多用竹管制成,故其字为竹字头。“芋”,音yù,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其地下茎富含淀粉,即日常食用的芋头,故其字为草字头。成语“滥竽充数”出于《韩非子》,说的是一位南郭先生,本不擅长吹竽,也装模作样成了宫廷乐队里的演奏员,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。南郭先生吹的是“竽”而不是“芋”,芋头是只能食用而不能吹奏的。

  麈:挥尘/挥麈

  【病例】没想到沈家的书房,成了朋友们清谈之地,有人提议取名为“挥尘堂”。

  【诊断】形似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挥尘”应为“挥麈”,“尘”是“麈”的误写。这显然和“尘”的繁体字“塵”有关。“塵”,以鹿奔跑扬起尘土会意。现简化为“尘”,以小土飞扬会意。引申指行迹、踪迹,如望尘莫及、前尘往事、步人后尘等。“挥麈”为什么会误为“挥尘”呢?就因为主字底的“麈”和土字底的“塵”高度形似的缘故。麈,音zhǔ。本义为一种鹿类动物,亦名驼鹿,俗称四不像。“挥麈”的“麈”,也称“麈尾”,古时人们闲谈时用来掸拭尘埃、驱赶蚊蝇的生活用具。它有一个长柄,柄的一端绑着一缕麈毛或其他兽毛,故称“麈尾”。对于古人来说,“挥麈”是常见的,而今人却很陌生,于是就常常把“麈”当成“塵”,又按例简化成“尘”。结果“挥麈”便莫名其妙地成了“挥尘”。

  伎:技俩/伎俩

  【病例】网络诈骗的技俩都是大同小异的。

  【诊断】音同形似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技俩”应为“伎俩”。“伎”和“技”读音均为jì。古代“伎”可通“技”,指才智、技巧。“技俩”和“伎俩”这两个词都是有的,都可指技能、技巧,不含贬义。但由于“伎”又可通“妓”,在感情色彩上逐渐发生变化,近代以来“伎”专指玩弄手段或花招。“伎俩”因此不再写作“技俩”。

  壸:壶奥/壸奥

  【病例】“深得《金瓶梅》壶奥”,这是脂砚斋在《石头记》第十三回写的一条批语,向为人们论证《红楼梦》与《金瓶梅》之渊源关系时所引用。

  【诊断】形似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壶奥”应为“壸奥”。这两个字高度形似,仅一横之差。“壶”是一个常用字,茶壶的“壶”,音hú,下部为“业”。“壸”是一个冷僻字,音kǔn,下部为“亚”。“壸”的本义为宫中的小路。最初的字形呈现曲曲弯弯的形状。引申可指内宫。“壸闱”即帝王后妃居处,“壸政”指宫中政事。宫中的事自不可外泄,故“壸奥”可形容难以猜透的奥秘。

  滥:陈词烂调/陈词滥调

  【病例】诗本身并不能比题目给人以更深的印象,常常是那套毫无节制的陈词烂调。

  【诊断】音同义混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陈词烂调”应为“陈词滥调”。“滥”,本义为水漫溢出来,引申为过度、浮泛而不切实际,如泛滥成灾、狂轰滥炸、宁缺毋滥等。“烂”,本义指食物松软,引申为有机物腐烂,副词义为程度深,如烂泥、烂账、烂熟等。“陈词滥调”中的“陈”,指言语过时而没有新意,“滥”指过度使用而流于空泛。无论是“陈”还是“滥”,说的都是内容的不能推陈出新,而不是指具体物质的腐烂,所以不能写成“陈词烂调”。

  概:气慨/气概

  【病例】他身上有一股“老牛撞南墙,到死不回头”的气慨,一点不为眼前的利益所动。

  【诊断】形似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气慨”应为“气概”。“概”,音ɡài,本义指量谷物时刮平斗斛用的刮板,因为是木头做的,故以“木”为形符,不论大斛小斗,只要轻轻一刮,立即“众生平等”,概莫能外。于是“概”有一律、全部义。“气概”的“概”为借用,表示一种豪迈的气度、神情。“慨”,音kǎi,《说文》的解释是:“忼慨,壮士不得志也。”“忼慨”即“慷慨”,“慨”指激昂、愤慨的样子,是一种精神状态,故以“心”为形符。概、慨字形相似,但读音不同,词义有别。

  磋:切蹉/切磋

  【病例】两位画家都是四川人,有着数十年的交情,他们至今还经常在一起切蹉画艺。

  【诊断】音同形似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切蹉”应为“切磋”。“磋”和“蹉”读音均为cuō。“磋”最初指加工象牙,其打磨的过程与石头有关,故其字是石字旁。古人同样表示加工,因材质不同而用字不同:骨谓之切,象谓之磋,玉谓之琢,石谓之磨。因磨制东西需来回反复,又引申出研究、讨论的义项,《诗经》中便有这样的句子: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”“切磋”“琢磨”即反复研讨、商量。“蹉”,义为“失足”,所以是足字旁,又引申为失误。组词成“蹉跎”,意思是时光白白耽误过去,如“蹉跎岁月”。

  

  待:以逸代劳/以逸待劳

  【病例】形势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:红军虽弱,却善于养精蓄锐,以逸代劳。

  【诊断】音同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以逸代劳”应为“以逸待劳”。语出《孙子·军争》。孙子说善用兵者,要“以近待远,以佚待劳,以饱待饥,此治力者也”。“佚”同“逸”。“待”,等候、等待。所谓“以逸待劳”,即在两军争战时采取守势,养精蓄锐,等待来攻的敌人疲劳时再出击。而“代”的本义为更迭、代替,没有等候的意思。以“逸”代替“劳”,是说不通的。

  鉴:签赏/鉴赏

  【病例】他既关注木雕的使用价值,又重视它的签赏价值,还特别享受购买时的精神满足。

  【诊断】形似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签赏”应为“鉴赏”。“鉴”的繁体字作“鑒”,本是古代一种金属做的盛水盆。在镜子发明前,古人常用这种盆盛水“照镜子”。铜镜发明后,具有同样功能,故也称“鉴”。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:“以铜为鉴,可正衣冠;以史为鉴,可知兴替;以人为鉴,可明得失。”其中的“鉴”即镜子。再引申指“照”。如“水清可鉴”“光可鉴人”等。进一步引申指“审察”“仔细看”。如“鉴定”“鉴别”等。还可指使人警戒或引以为教训的事。如“前车之鉴”“引以为鉴”等。鉴赏,即仔细审视或判断(真伪、优缺点等)及欣赏。如“鉴赏字画”“鉴赏古诗词”等。“签”的本义是指“书签”,没有审视或判断的意思。

  

  赖:死皮癞脸/死皮赖脸

  【病例】遇到这种死皮癞脸的纠缠,你千万不要心软!古人不是说过,“当断不断,必受其乱”吗?

  【诊断】音同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死皮癞脸”应为“死皮赖脸”。“赖”字的右下方是个“贝”字,此为“赖”字的形符。“贝”代表着金钱,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,故“赖”有依靠的意思,可构成依赖、仰赖等词。而人一旦失去依靠,则可能铤而走险,胡作非为,故“赖”又有不良的意思,可构成抵赖、诬赖等词。所谓“死皮赖脸”,是极言一个人不顾廉耻、纠缠不休。“癞”为病字头,本义指麻风病或癣、疥等皮肤病。癣、疥愈后留有疤痕,这样的形象特征给人印象不佳,故“癞”也可以指品质上的低劣,方言中的“赖子”也可作“癞子”。但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考虑,不提倡“死皮癞脸”的写法。

  截:直接了当/直截了当

  【病例】在民主生活会上,张书记再次强调,有话要直接了当,不要吞吞吐吐、拐弯抹角。

  【诊断】音近义混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直接了当”应为“直截了当”。在历史上,“直截了当”有写作“直捷了当”的,但不写作“直接了当”。把“截”写为“接”视为一个差错,除了考虑词形的规范外,还因为两者在词义上存在微妙差别。所谓“直截”,就是不兜圈子,不绕弯子,它和后面的“了当”,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:干脆、爽快。这是一种态度。而“直接”是和间接相对应的,说的是不经过中间环节,进入下一个过程,它强调的是一种程序。考虑到“直截了当”的表达意图,理应取“直截”而不是“直接”。

  阱:陷井/陷阱

  【病例】街头的海报上赫然写着:“设陷井,女老板偷漏税款心生毒计;造假供,贫弱女为救母亲诬陷男友。”

  【诊断】音同义混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陷井”应为“陷阱”。“阱”和“井”读音均为jǐnɡ,又均为地上挖出的洞或坑,但两字用途悬殊。“井”,甲骨文象木头纵横搭出的井栏形,本义指水井。引申指类似水井的物体,如矿井、油井、天井。古代凡人居处必有井,故“市井”一词可指乡里。“阱”则是会意字,从阜从井。《说文》:“阱,陷也。”本义指防御或捕捉野兽的陷坑。“陷”和“阱”为同义语素。一个是用于捕捉的“阱”,一个是用于汲水的“井”,两者的用途是不相干的。

  

  洽:融恰/融洽

  【病例】小玲待婆婆如亲妈,和小姑、小叔的关系也非常融恰,年年被村里评为好媳妇。

  【诊断】音同形似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融恰”应为“融洽”。“恰”和“洽”的读音均为qià。三点水的“洽”,本义为沾湿、浸润,故其字从水。由浸润引申出和睦、协调、商量等义项。所谓“融洽”,说的是关系的和睦、协调,和“洽”字的引申义是一致的。竖心旁的“恰”,可以用作形容词恰当,如“其言不恰”;或者用作副词正好,如“恰到好处”。但不能用于“融洽”。

  瘙:搔痒病/瘙痒病

  【病例】老年人发生搔痒病,往往以躯干最痒,患者有针刺、灼热或虫爬行感。

  【诊断】形似义混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搔痒病”应为“瘙痒病”。瘙痒病医学上指一种有明显瘙痒感而没有原发性病变的皮肤病。“瘙”,音sào,古书上指疥疮,故以病字头为形符。“搔”,音sāo,用指甲或其他物体轻轻抓挠,故以提手旁为形符。瘙、搔二字词性不同,“瘙”是名词,“搔”是动词;“瘙痒”是皮肤的一种感觉,“搔痒”则是止痒的一种动作。瘙痒病患者难免会搔痒,但搔痒者不一定都患有瘙痒病。

  

  “生肖”的“肖”:读xiāo还是读xiào?

  问:快过年了,羊年即将到来,有关“生肖”的话题又多起来。“生肖”的“肖”我一直读xiāo,一位同事说应读xiào。到底该如何读,为什么?

  ——江苏淮安 韩彦成

  答:应读xiào。生肖是与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种动物,用来标记人的生年。它们是鼠(子)、牛(丑)、虎(寅)、兔(卯)、龙(辰)、蛇(巳)、马(午)、羊(未)、猴(申)、鸡(酉)、狗(戌)、猪(亥)。有学者说,这十二种动物,最初可能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纪年之法,由于民族交往或融合,才与华夏民族干支纪年法中的十二地支结合了起来。清代学者赵翼在《陔余丛考》中说:“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,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,浸寻流传于中国,遂相沿不废耳。”从文献看,干支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,十二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相结合,可能始于春秋战国之交,成熟于东汉时期。

  十二种动物与干支纪年的十二地支结合后,古人认为,人出生在某年就肖(类似)某种动物,即在运程、性格等方面与这种动物有相似之处,如子年出生的人肖鼠,丑年出生的人肖牛。肖是“类似”的意思。肖是个多音字,可读xiāo也可读xiào。读xiāo时,现在主要用在姓氏中,当“类似”讲时应读xiào。可见,“生肖”的“肖”应读xiào。“肖像”“惟妙惟肖”“不肖子孙”等词中的“肖”,都是“相似”“类似”的意思,都应读xiào。

  是“真象”还是“真相”?

  问:我是刚到一家出版单位工作的新编辑,正在编辑一部书稿。二审老师把我书稿中的“真象”全改成了“真相”。到底是“真象”还是“真相”?

  ——天津宝坻 李红华

  答:是“真相”。真相,本来是个佛教语,指宇宙事物的本然状态。这个词最初译作“实相”,见于后秦鸠摩罗什(344-413)翻译的《法华经·方便品》。“真相”稍后即出现。北魏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·修梵寺》中就有“真相”一词,意思就是《法华经》中的“实相”。杨衒之生卒年不详,一般认为《洛阳伽蓝记》成书于东魏武定五年(547)。一直到清末,“实相”“真相”并用,词义基本上还是佛教中的意思。

  大约自上世纪初开始,“实相”与“真相”开始出现引申义,有人用来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。如章炳麟《驳康有为论革命书》:“此正满洲行政之实相也。”又如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关于新文字——答问》:“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,来胡说八道,欺骗不明真相的人。”不过,大都用“真相”,用“实相”的人很少见。

  在古今文献中,作为佛教词语,不管是“真相”还是“实相”,其“相”都不能作“象”;作为普通词,即用其引申义,偶尔见到有人把“真相”写作“真象”,但这种写法既无典可寻,意思也有别,无疑是笔误,不宜提倡。

  “黑匣子”何以称“黑”

  问:2014年发生了几次重大空难,引起全世界关注,“黑匣子”频频被人提及。为什么叫“黑匣子”呢?

  ——云南昆明 姚文静

  答:黑匣子,即飞行记录仪,能自动记录并有效保存各种飞行数据。耐高温、高压,防水,防腐,失事后飞机其他部件可能毁坏,但黑匣子一般完好无损,可提取其中数据分析事故发生原因。现在黑匣子大都漆成橙色或黄色,这种颜色明亮耀眼,便于事故发生后找到。那么,为什么叫“黑匣子”呢?

  先介绍一下“黑匣子”的发明过程。“黑匣子”是澳大利亚人戴维·沃伦发明的。在沃伦9岁时,其父亲因空难身亡,而导致空难的原因却始终未能查出。沃伦年幼时就立志从事航空研究,弥补这方面的缺憾。从悉尼大学毕业后,沃伦进入了墨尔本航空研究实验室。1954年,沃伦发表了一篇题为《一种有助于调查空难事故的设备》的学术论文,文中对飞行记录仪提出了构想。1956年,沃伦研制出飞行记录仪的雏形,它可以保存4小时的语音和飞行数据。然而,澳大利亚的航空业界对此不屑一顾。1958年,一个英国航空业代表团访问了墨尔本航空研究实验室,沃伦向英国人展示了自己的发明,英国专家极为感兴趣。不久后,沃伦的发明被安装到了一架英国的飞机上,沃伦还被邀请乘坐这架飞机,自澳大利亚绕道非洲飞行至英国。

  飞行记录仪之所以被称为“黑匣子”,主要有两种说法。有人说,早期飞行记录仪所有器件都置于黑色方盒里,故名。有人说,当时沃伦乘坐装有自己发明的装置的英国飞机降落在伦敦后,英国一家报纸为了制造神秘效果,为飞行记录仪取了“黑匣子”这个外号,在英语中“黑”代表神秘。不想,这个外号不胫而走,飞行记录仪竟以外号行世。

  “调休”的“调”,读diào还是tiáo?

  问:根据国务院规定,今年2月18号至24号放春节假。领导跟我商量,让我调休,19日(大年初一)到单位值班,25日补假。“调休”的“调”领导读的是tiáo,而平时很多人都读diào,究竟应该怎么读?

  ——湖北荆门 张怀远

  答:应读tiáo。“调”是个多音字,既可以读tiáo也可以读diào。读tiáo时,意思是调整;读diào时,意思是调换。调整,是对某物原来的某种状态进行适当的改变,如:调整心情;调整领导班子。调换,即更换,如:调换任课教师;这根木头很细,调换一根粗的。

  调整某物是对某物的状态做局部改变,调整之后还是“某物”。如张三心情不好,经过调整后心情好了,这个好的心情还是张三的;某单位领导班子组成结构有问题,做适当调整后,还是此单位的领导班子。

  调换,是以此物代替彼物,某物被调换之后就是另一物了。如某班调换了任课老师,给这个班上课的就不是这个老师了,而是另外的人;木头调换了,也不是原来的木头了。

  “调休”一词中的“调”,到底是“调整”还是“调换”呢?

  “调”的对象“休”,无疑指的是“休假期”,如春节休假期、五一劳动节休假期、十一国庆节休假期等等。某个休假期被“调”以后,变化的仅仅是这个休假期的时间,或者其中的某一天,或者其中的某几天,或者是整个休假期的时间,而休假期的性质并未改变,原来是什么假还是什么假。比如在今年春节假期中张先生19日上班,25日补假,25日张先生休的还是春节假。再如今年4月4日、5日、6日放清明节假,如果某人这几天都值班,而7日、8日、9日休假,要是问7日、8日、9日这三天他休的是什么假,回答一定是“清明假”。

  可见,“调休”是对休假期进行“调整”,而非“调换”,其“调”应读tiáo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等工具书,也都将“调休”的“调”,注音为tiáo。

  蔼:和霭/和蔼

  【病例】和霭可亲的马老师,正在讲台上侃侃而谈。

  【诊断】音同形似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和霭”应为“和蔼”。“蔼”和“霭”读音均为ǎi,字形又很相似,但字义有别。“蔼”是草字头,“蔼蔼”可以用来形容草木繁盛,大自然的这种生机蓬勃的景象,自能让人赏心悦目。所以“蔼”可以用来表示亲切、和气。也有另一种说法,“蔼”是一个会意字,从言从葛。“葛”是藤本植物,藤条柔软细长。说话如“葛”一般,自然会有一种亲和力,容易让人亲近。“霭”是雨字头,汉字中以“雨”为形符的,大都和天气有关,如雾、雪、霁、雹,“霭”也是其中之一,构成的词有云霭、暮霭等等。“霭”和待人接物无关。

  

  抱:报憾/抱憾

  【病例】这是一场激烈的竞赛,3号仅以一票之差报憾出局。

  【诊断】音同义混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报憾”应为“抱憾”。“抱”为会意兼形声字,从手从包,包亦表声。义为以手包围,如“犹抱琵琶半遮面”。由实指而虚指,指心中存有,如抱恨、抱歉、抱屈。“报”和“抱”虽同音,均读bào,但字义不同,“报”有回应义,如“以德报怨”,以仁德回报别人怨恨。所谓“抱憾”,是心中存有遗憾,不是回报别人遗憾。

  擘:巨擎/巨擘

  【病例】臧克家先生曾说,他崇拜鲁迅、郭沫若、茅盾先生。因为在他眼里,他们是万众景仰的革命先进,文坛巨擎。

  【诊断】形似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巨擎”应为“巨擘”。“擘”,音bò。它在用作动词时,义为分开、剖开,如成语有“擘肌分理”;用作名词时,义为大拇指,所谓“巨擘”,比喻在某一方面居于首位的人物。无论是动词还是名词,都和手有关,故其字为手字底。“擎”,音qínɡ,这个字同样和手有关,义为向上托住的意思,故其字也为手字底。两者的区别在于声符不同:“擘”的声符是“辟”,“擎”的声符是“敬”。“擎天柱”就是支撑着天的柱子。“擎”是动词,“巨擎”是说不通的。

  

  璨:璀灿/璀璨

  【病例】晶莹剔透的冰雕在五彩灯光的映射下,璀灿夺目。

  【诊断】音同义混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璀灿”应为“璀璨”。“璨”和“灿”读音均为càn,又都有鲜明、耀眼的意思,但两者的习惯用法是不一样的。这和它们的本义有关。“璨”特指珠玉的光泽,“璀”也特指珠玉的光泽,故可构成“璀璨”一词,形容类似美玉一般的光彩,冰雕璀璨夺目便是一例。“灿”以“火”为形符,泛指明亮;“烂”也是以“火”为形符,同样可泛指明亮,故可构成“灿烂”一词。“灿烂”的使用范围较“璀璨”为广,星光可以灿烂,笑脸也可灿烂。

  偿:得不尝失/得不偿失

  【病例】王阿婆为了贪图便宜,买了路边小贩的一捆青菜。后来回家打开一看,一大半是烂的,真是得不尝失。

  【诊断】音同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得不尝失”应为“得不偿失”。“偿”,繁体字作“償”,形声字,本义是“偿还”大佬们都在玩{精选官网网址: www.vip333.Co }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!。引申指抵值,如“杀人偿命”。由此又引申指“满足”,如“如愿以偿”。“尝”,繁体字写作“嘗”,形声字,从旨尚声。本义是“辨别滋味”,即吃一点试试。“卧薪尝胆”等词语中的“尝”,用的就是本义。“得不偿失”的“偿”指抵值,即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,自然应用“偿”而不用“尝”。

  晨:寥若辰星/寥若晨星

  【病例】黄昏的观前街上,太阳刚刚西下,行人便已寥若辰星。

  【诊断】音同义混致误大佬们都在玩{精选官网网址: www.vip333.Co }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!。

  【辨析】“寥若辰星”应为“寥若晨星”。“晨”和“辰”读音均为chén。“星辰”是一个常用词,星星的总称。“辰星”这个词也是有的,我国古代指水星。它们和“晨星”一样,都和星星相关,但在意义上容易混淆。“寥若晨星”是一个比喻。“寥”是少的意思,“晨星”是早晨天空中的星星。太阳出现以后,原本稠密的夜空中的星星,会因阳光强烈而相应黯淡,变得又稀又少。只有用“晨星”才能和“寥”呼应,用“辰星”或“星辰”都是说不通的。

  

  玷:坫污 /玷污

  【病例】同学之间纯洁的感情,却遭到了金钱的坫污,这是不能容忍的。

  【诊断】音同形似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坫污”应为“玷污”。“玷”,音diàn,形旁是“玉”。“玉”在古文字里是一根绳穿着三片玉的象形,因为整齐化以后和“王”字很相像,于是就在旁边加了一个点以示区别。“玷”本义指白玉上面的污点。后引申指使有污点,如玷污人格、玷辱名誉等。土字旁的“坫”,读音也是diàn。原来这是古代在室内放置食物、酒器等的土台子。商业兴起以后,商贾们将所售之物堆在土台子上供人选购,“坫”就成了柜台的初级形态。后来,土字旁演变成了广字头,“坫”俗变成了“店”。商店便是由此而来的。“玷污”和柜台无关,不应用“坫”。

  度:渡假村/度假村

  【病例】一走进渡假村的大门,只见两排挺拔的白杨迎风站立,仿佛在夹道欢迎来宾似的。

  【诊断】音同义混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渡假村”应为“度假村”。“度”的本义是计量,古人曾以手作为丈量器具,“度”下部的“又”便是手的象形。计量通常是由此点到彼点,故“度”又有由此达彼的“过”的意思。“渡”是由“度”派生出来的,本专指渡过水面。但在实际使用中,两者经常混用。在现代汉语中,两字的基本区别是:“度”的对象为时间,如度日、度假、虚度年华、欢度春节;“渡”的对象为空间,如横渡长江、共渡难关。“度假”显然和时间有关,不应写成“渡假”。有一个辅助的区别方法:凡用“度”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,不想度也得度;凡用“渡”则必须通过主观努力,否则就渡不过去。

  砥:坦荡如坻/坦荡如砥

  【病例】她的胸怀坦荡如坻,待人接物恳挚、热情,这一切,使我永世难忘。

  【诊断】音同形似致误。

  【辨析】“坦荡如坻”应为“坦荡如砥”。“砥”和“坻”读音均为dǐ。“砥”字从石,是一种石料,可作磨具,能使刀、剪等被磨后光滑锋利。“细石曰砥,粗石曰砺”,“砥”和“砺”都是磨刀石,只是质地不同。所以这两个字可以构成“砥砺”一词。“砥”是质地细腻的磨刀石。生活经验告诉我们,磨刀石是讲究平整的,质地细腻的磨刀石更是如此,所谓“坦荡如砥”是一种比喻的说法,强调的是宽广平坦。“坻”字从土,义为山坡,多用于地名,如天津宝坻。

  

  一、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:家父。如在问候别人时说:“家父最近身体好吗?”在汉语词汇系统中,“家父”属于谦辞,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;称呼别人的父亲,习惯上用敬辞“令尊”。

  二、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是:无间道。如:“陷入了留学无间道”,“面对股市,学会避开无间道”。自从电影《无间道》问世以后,“无间道”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,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、痛苦或灾难。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。电影片名为“无间道”,说的却是“无间地狱”。佛教中“无间道”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,“无间地狱”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,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,无有间断。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。

  三、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是:戴上紧箍咒。如:“给权力戴上紧箍咒。”在《西游记》小说中,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,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要收紧。金箍是可以戴的,而紧箍咒是咒语,只能念不能戴。

  四、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:州/洲。如:“月儿弯弯照九洲,几家欢乐几家愁。”“九洲”的正确写法应为“九州”。“州”本义为水中陆地,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,水中陆地义也改用后起区别字“洲”来表示。“九州”为中国的代称。

  五、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是:娈童。如:“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”,“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”。在这类新闻中,“娈”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,指“性侵犯、猥亵”等犯罪行为;其实它是形容词,义为美好的样子。“娈童”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,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。

  六、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:权力/权利。如:“业主的合法权力应该得到保障”,“政府干涉经济生活的权利应该受到限制”。在这两个例子中,“权力”应为“权利”,“权利”应为“权力”。“权力”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,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,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;“权利”则和义务相对应,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。两者不能混为一谈。

  七、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:唇枪舌战。如:“法庭上一番唇枪舌战,谁也没说服谁。”汉语词汇中有“唇枪舌剑”,义为唇如枪,舌如剑,形容争辩激烈,言辞锋利;也有“舌战”一词,《三国演义》中有“诸葛亮舌战群儒”的情节,“舌战”指口头交锋。“唇枪舌战”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。

  八、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:碳烧(烤)。如:“碳烧咖啡”“碳烤月饼”“碳烤牛排”,等等。“碳烧(烤)”均应为“炭烧(烤)”。“炭”指木炭,用木炭烧烤食物,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,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;而“碳”是一种化学元素,无法直接用作燃料。

  九、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:吋。如:“52吋液晶电视”。“吋”是一个淘汰字,应该改用“英寸”。1977年国家发出《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》,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,“吋”字是其中之一。在涉及计量单位时,首先要考虑使用法定计量单位;因故做不到这一点时,必须保证用字规范。

  十、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是:“海上升明月”。每到中秋节时,媒体上常会引用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,但往往把“生明月”误为“升明月”。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《望月怀远》。一个“生”字气象万千,出神入化,是诗中的传神之笔;误为“升”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,既不忠实于原著,又削弱了诗的意境。

  一、电视中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是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的“乐”。此处应该读lè,往往误读成yuè。不仅谈话节目中嘉宾读错,主持人也容易读错,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,也有主持人读成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yuè乎”。

  二、社会热词容易读错的是:三聚氰胺。2008年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,使三聚氰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“氰胺”应读qíng’àn,但不少人误读为qīng’ān。尤其是“氰”字,多年来人们一直把“氰化钾”“氰化钠”的“氰”读成qīng,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性误读。

  三、高考作文中的高频别字是:“震撼”误为“震憾”。2008年高考,不少考生写汶川大地震时,用到“震撼”一词,但往往误为“震憾”。“撼”为手旁,义为以手摇物;“憾”为心旁,义为心有缺失:两者形近而义殊。

  四、旅游景点说明牌的常见别字是:“故里”误为“故裏”。大凡景点都会重点介绍当地名人,告诉游客某地是某人“故里”。有人误以为“里”的繁体字是“裏”,结果在用繁体字书写的说明牌中,“故里”往往误为“故裏”。其实“里”字本有其字,和“裏外”的“裏”不相干。

  五、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:狙击/阻击。如:“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”“长三角狙击赤潮”。两处“狙击”应为“阻击”。“狙击”和“阻击”同为军事术语,但含义不同:“狙击”是进攻性的偷袭,“阻击”是防御性的阵地战。

  六、社会机构称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:营利/盈利。媒体新闻中,经常把“非营利机构”误为“非盈利机构”。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,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。两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。

  七、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:期间。如:“期间,我曾三上北京”“期间,我参加了一次考试”。两处“期间”应为“其间”。“期间”前面必须有修饰语,指明具体的某段时间,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。这个词是不能单独放在句首做状语的。

  八、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成语是:望其项背。“只能望其项背”这类错误用法,不仅出现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,也出现在某些知名作家的笔下。所谓“望其项背”,义为能看见别人颈项和背脊,这说明距离不大;要强调距离悬殊,应采用否定式,说成“不能望其项背”“难以望其项背”,或者反问式,如“怎能望其项背”。

  九、财经新闻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:存款准备金率。在不少报道中,往往将“存款准备金率”和“存款准备金利率”混为一谈。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客户提现和资金清算,按照规定必须将吸收到的存款的一部分,作为“存款准备金”缴存到中央银行。前者是指提取准备金的比率,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。

  十、《红楼梦》研究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:索隐派。近年来“红学”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兴趣,出版了一批关于《红楼梦》的图书,但在谈到“红学”流派时,索隐派一再被误为“索引派”。“索隐”是指钩沉索隐,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,和供检索用的“索引”是两回事。

  一、世博报道中经常写错的成语是:美轮美奂。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,园区中各国展馆千姿百态,“美轮美奂”便成了媒体描写这些展馆的常用词语,但常常错写成“美仑美奂”或“美伦美奂”。这一成语形容的是建筑物的高大美观,其中的“轮”含义为“高大”,写成“仑”或“伦”,都是别字。

  二、世博报道中经常写错的地名是:黄浦江。上海世博会沿黄浦江布局, “黄浦江”因此成为世博报道中的高频词语,但因为“黄浦”和“黄埔”音同形近,往往错成了“黄埔江”。“黄浦江”相传和战国春申君黄歇有关,故名“黄歇浦”,简称“黄浦”,“浦”义为水滨或水流交汇处。“黄埔”位于广东省广州市,因历史上成立过黄埔军校而闻名。

  三、统计数量时经常混淆的词是:截止/截至。“截止下午5点,入园参观人数已超过30万。”其中“截止”应为“截至”。“截止”的意思是停止,一般用于某一时间之后,如“活动已于昨日截止”;而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“截至”,如“截至昨日,已有上千人报名”。

  四、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:侧目。如:“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,令世界为之侧目。”“这位小将在广州亚运会上的成绩离世界纪录只有1秒,令人侧目。”这里的“侧目”应改为“瞩目”之类的词语。所谓“侧目”,是指斜目而视,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,它和“瞩目”完全是两回事。

  五、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:囊括。广州亚运会报道中曾有这样的句子:“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,位居金牌榜首位。”“宁波选手广州亚运囊括10金。”其中的“囊括”明显用词不当。“囊括”的意思是无一遗漏,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,就不能用“囊括”。

  六、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:晝。“晝”是“昼”的繁体字,常被误认作“書”(书)或“畫”(画)。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便把古诗名句“花市灯如昼”误读为“花市灯如书”。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《昼锦堂记》,也被误作《画锦堂记》。这都是因为认错了繁体字“晝”。

  七、书名或栏目名称常见的差错是:“精粹”误为“精萃”。“精”本指经拣选的好米,“粹”则指纯净而无杂质的米,“精”“粹”都是名词,两者并列,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。“萃”常用义为集聚,是动词,如“荟萃”“集萃”等,没有精华的意思。

  八、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:无时无刻。“上海世博会如火如荼,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迷人的魅力。”这里把“无时无刻”与“都”搭配使用是错误的。“无时无刻”是无一时无一刻的意思,其含义与“每时每刻”不同,用法也与后者不同。“每时每刻”常与“都”搭配,而“无时无刻”则须与“不”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。

  九、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错是:以阿拉伯数字“0”代替汉字数字“〇”。比如将“二〇一〇年”误写为“二0一0年”。表示数的空位,有多种写法:阿拉伯数字写为“0”;汉字的大写数字写为“零”,小写数字写为“〇”。用电脑键盘输入“〇”,要比“0”复杂,不少人就用“0”去代替“〇”,结果把阿拉伯数字混入了汉字的数字系统。

  十、引用古诗时容易发生误解的是: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”常有人用这两句诗描写梨花盛开的景色,也有人认为它们写的是冬天的景色,央视“青歌赛”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。其实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,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,并非实写梨花,写的是“胡天八月即飞雪”,亦非冬景。

  一、在谈论新闻事件时,经常用到“发酵”一词,比如“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”“韩日岛争连续发酵”。“发酵”的“酵”往往误读成xiào。“发酵”本指复杂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, 比喻事物受外力影响发生某种变化。“酵”字历史上有两读:jiào和xiào。根据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》,“酵”字统读为jiào,不再读xiào。

  二、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,媒体上多次把“潟湖”误为“泻湖”。误“潟”为“泻”是媒体的一个习惯性错误。去年日本大地震时,曾把日本地名“新潟”误为“新泻”;今年又把“潟湖”误为“泻湖”。“潟”音xì,义为咸水浸渍的土地;“潟湖”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堵阻泻而形成的湖,也指珊瑚礁围成的水域。我国黄岩岛的潟湖,属于后一种情况。因为“泻”的繁体字“瀉”与“潟”形近,导致误读误用。

  三、在报道诺贝尔文学奖时,莫言的《天堂蒜薹之歌》常被误为《天堂蒜苔之歌》。“薹”,是蒜、韭菜、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;蒜薹,大蒜的薹,嫩的称蒜苗,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。“苔”,是指一类苔藓植物。有人误以为“苔”是“薹”的简化字,以致把“蒜薹”写作“蒜苔”。

  四、在使用繁体字的场合,“皇后”的“后”常被误成“前後”的“後”。这一差错,在以往的书法作品和商品广告中多次出现。今年某书画研究机构的书法家,将装裱好的写有“影後”二字的立轴现场送给台湾影星归亚蕾,又一次犯了“后”“後”不分的错误。由于这一场面曾由电视报道,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。“后”字本已有之,原指君主,引申指“君主的妻子”,和“前後”的“後”是两码事。

  五、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,某些媒体很不得体地把周克华称作“爆头哥”。“哥”字是近年来的流行用语,逐渐出现滥用的倾向,“爆头哥”便是一例。恶魔周克华在作案时近距离对着被害人的头部开枪,这是一种疯狂、残忍的举动。称周克华为“爆头哥”,无异是化残忍为一笑。

  六、在微博语文中,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差错是:女子自称“贱内”。2012年7月,台湾某艺人陪同丈夫赴云南捐赠“希望厨房”,并发布一条微博,说:“老公的餐饮服务业能往这样美好的方向发展,贱内与有荣焉!”网友一时议论纷纷。“贱内”是一个谦辞,旧时用于对人称说自己的妻子。一个现代时尚女性用它来自称,显然是说错了。

  七、在法制新闻报道中,“囹圄”一词常被误为“囫囵”。这和两个词的词形相近有关。比如,今年某影星在一份因儿子吸毒而代其道歉的网络声明中说儿子“目前又身陷囫囵,暂不能对公众有一个交代”,又一次搞错了这两个词。“囹圄”读作línɡyǔ,意思是监狱。一个人被关押在监狱,就叫“身陷囹圄”。“囫囵”读作húlún,意思是完整、整个儿的,如“囫囵吞枣”。

  八、在交通安全新闻报道中,“酒驾”“醉驾”纠缠不清。从2011年醉驾入刑开始,媒体上有这方面的报道,往往张冠李戴。2012年10月,某知名演员在上海街头酒驾被查,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。不少媒体在报道时,都把“酒驾”误说成“醉驾”。“酒驾”是酒后驾驶,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;“醉驾”是醉酒驾驶,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80毫克。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。

  九、在谈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时,网络上常常把“兄弟阋于墙”误成“兄弟隙于墙”。2012年,针对日本图谋侵占中国领土钓鱼岛的挑衅,中国大陆与台湾都坚决地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。网民们在谈论这一时事热点时,喜欢引用“兄弟阋于墙,外御其侮”来说明当下的情势,但不少人不会写 “阋”字,有人误成“隙”,还有人误成“嬉”。这句古语出自《诗经》,大意是,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,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。比喻内部虽有分歧,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侵略。“阋”音xì,义为争吵,不能写成“间隙”的“隙”或“嬉戏”的“嬉”。

  十、在使用汉字数字时,“零”和“〇”常被弄混。阿拉伯数字“0”有“零”和“〇”两种汉字书写形式。2011年开始正式实施的《出版物上数字用法》规定:一个数字用作计量时,其中“0”的汉字书写形式为“零”;用作编号时,“0”的汉字书写形式为“〇”。许多人在涉及编号的场合,错误地以“零”代“〇”。比如,“二〇一二年”常被误作“二零一二年”。

  一、诺贝尔奖报道中的用字错误:“生理学或医学奖”误为“生理学和医学奖”。

  2015年10月,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“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”,但一些媒体在报道新闻时误“或”为“和”,把奖项名称说成“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”。诺贝尔奖在1900年创立,初设物理学、化学、生理学或医学、文学、和平五个奖项。1968年,增设“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”,习称诺贝尔经济学奖。生理学和医学是两门有着密切联系但并不相同的科学,只要在其中一个领域获得杰出成就,便有获奖资格。因此,奖项名称两个学科之间用表示选择关系的“或”字连接。如果用表示并列关系的“和”连接,意思则可能成为需要在生理学和医学上同时取得建树才有获奖资格。这显然不符合该奖项的设置本意。该奖项的英文名称,两个学科间用的连接词也是表示选择关系的“or”,而非表示并列关系的 “and”。

  二、“九三”阅兵式报道中的概念错误:“抗战胜利纪念日”误为“日本投降日”。

  2015年9月3日,天安门广场举办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”。有媒体在报道新闻时,把1945年9月3日说成“日本投降日”。这个说法有误。1945年8月15日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。9月2日,日本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,中国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。这两个日子都和日本投降直接有关。2014年2月,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,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。这和“日本投降日”是不同的概念。

  三、“抗战”纪念活动中的用字错误:“罄竹难书”误为“磬竹难书”。

 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,各地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。在回忆抗战历史、控诉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报道中,“罄竹难书”常被误成“磬竹难书”,如“日军暴行磬竹难书”“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磬竹难书”。“罄”本指(器皿)空,引申指用尽;古人用竹简书写,“罄竹难书”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也难以写完,形容事实多得不可胜数。而 “磬”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,形状像曲尺,用玉、石制成。 误“罄”为“磬”和字形相似有关。

  四、APEC会议报道中的概念错误:“亚太经合组织成员”误为“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”。

  2015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(APEC)峰会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,一些媒体在报道会议出席情况时出现了“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”的说法。这是经不起推敲的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,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,1989年11月成立。1991年11月,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,中国台北和香港(1997年7月1日起改为“中国香港”)以地区经济体名义,加入亚太经合组织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现在共有21个正式成员,其中既有主权国家,也有地区经济体。“成员”和“成员国”不能混为一谈。

  五、“反腐倡廉”新闻报道中的文字错误:“严惩不贷”误为“严惩不怠”。

  2015年反腐倡廉仍在深入开展,“严惩不贷”是媒体的高频用词,但常被误成“严惩不怠”。网络上还有“严惩不殆”“严惩不待”等多种错误写法。这都和没有正确理解“贷”字的字义有关。“贷”义为宽恕;“严惩不贷”指严厉惩罚,决不宽恕。“严惩”和“不贷”在逻辑上是前后呼应的。“怠”本义为轻慢,引申指懒惰、松懈等;误为“严惩不怠”有点前言不搭后语。

  六、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公布后的常见用字错误:“勠力同心”误为“戮力同心”。

  用10年时间研制而成的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,已于2013年6月正式公布。这是社会文字运用的法律依据。综观2015年的媒体用字情况,有些字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中已做出明确规定,但在社会用字中没有得到有力执行。“勠力同心”误为“戮力同心”便是典型的例子。 “勠”义为合、并;“勠力同心”意思是协同用力,团结一致。“勠”曾作为异体字被废止,其含义由“戮”字承担。但在《通用规范汉字表》中“勠”字已恢复使用,此后仍把“勠力同心”写成“戮力同心”,是不合规定的。

  七、名人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:身价/身家。

  名人财富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,比如2015年“双十一”过后,许多媒体争相帮马云计算财富,报道中常用“身价”一词来表示他的家产增额,有人说增加了十几亿,有人说增加了二十几亿。这种表述无疑混淆了“身价”和“身家”两个不同的词语。“身价”旧时指卖身钱,现在多用来表示知名人士的出场费、劳务费、转会费等,显然都与马云沾不上边。计算马云的家产应用“身家”一词。“身家”本指自身和家庭,可引申指家庭资产。

  八、足球赛事报道中的概念错误:“发角球”误为“罚角球”。

  中国足球虽在低水平徘徊,但足球赛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。2015年足球赛事报道中, “发角球”常被误成“罚角球”。足球比赛中,球被守方队员踢出底线,攻方队员获得发球权,在离球出界处较近的球场角落角球区内发球,此称“发角球”,也称“踢角球”“开角球”等。“罚”即处罚。在足球、篮球等球类比赛中,一方队员犯规时,由对方队员执行射门、投篮等处罚,此称“罚球”。守方队员把足球踢出底线,是正常的踢球行为,不构成犯规。“角球”不属“罚球”范围,所以是“发角球”而非“罚角球”。

  九、医学报道中的用词错误:“综合征”误为“综合症”。

  2015年5月,韩国爆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,引起了世界关注,但许多中文媒体在报道中把“综合征”误成了“综合症”。征,意思是征象、表征;症,意思是疾病、病症。在表示具体的疾病时,用“症”;在表示疾病的症状时,用“征”。这种用字分工,在医学界已形成共识。综合征,即代表一些相互关联的器官病变或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,它指的不是某种具体的疾病,因此用“征”字。中东呼吸综合征,是指由于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而表现出发热、咳嗽、气短、肌肉酸痛等病征,因病例多集中在中东地区而得名。

  十、电影片名中的表达错误:《失孤》。

  《失孤》是一部以“打拐”为题材的电影,由刘德华、井柏然、吴君如等主演。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:孩子走失,雷泽宽走上了长达十几年的寻子之路。途中偶遇四岁时被拐的修车工曾帅,两人结伴同行,并建立了父子般的情谊。最后雷泽宽帮曾帅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,而他自己则带着曾帅送他的导航仪,独自踏上寻子之路。孤,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,也指年老无子的人。无论是父亲走失孩子,还是孩子被拐与父母分离,都不能称为“失孤”。《失孤》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名字。

  1.航天新闻报道中的读音错误:“载人飞行”的“载”误读为zǎi。2016年11月18日,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完成一系列载人飞行任务后,顺利返航着陆。一些广播电视媒体的播音员把“载人飞行”的“载”读作了z<ǎi,实际上应读作zài。

  2.经济新闻报道中的用词错误:“一篮子货币”误为“一揽子货币”。2016年10月1日,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一篮子货币。不少媒体在报道这则新闻时,将“一篮子货币”说成了“一揽子货币”。

  3.美国总统大选报道中的量词混淆:“任”误为“届”。2016年11月,唐纳德·特朗普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,然而新闻媒体的报道却混乱不堪。有媒体说他当选美国第45届总统,也有媒体祝贺他当选美国第58届总统。事实上,部分媒体混淆了量词“任”和“届”。美国实行总统制,每四年举行一次总统选举,总统任满4年为一届。如果总统在任期内因故由其他人接替,接替者仍被视为同一届总统。如果同一人在不连续的数届总统选举中当选,每当选一次就算一任。据美国历史,特朗普当选的是第58届美国总统,也是第45任美国总统。

  4.英国脱欧公投报道中的概念错误:“脱离欧盟”误为“脱离欧洲”。

  5.韩国“亲信门”事件报道中的词形错误:“手足无措”误为“举足无措”。

  6.娱乐新闻报道中的用字错误:“凭借”误作“凭藉”。2016年11月26日,冯小刚以电影《我不是潘金莲》获“金马奖”的最佳导演奖。在报道新闻时,很多媒体都说:“冯小刚凭藉《我不是潘金莲》夺大奖……”“凭藉”是不规范的,正确的写法是“凭借”。大佬们都在玩{精选官网网址: www.vip333.Co }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!

  7.娱乐明星的用字错误:“令人髮指”误为“令人發指”。2016年8月31日,相声演员郭德纲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了所谓《德云社家谱》,全用繁体字书写。遗憾的是,出现了好几处错误,“令人髮指”误成“令人發指”就是一例。

  8.体育明星的词形错误:“作为”误为“做为”。2016年11月17日,林丹发微博就出轨一事向家人道歉。这条道歉微博说:“做为一个男人……”“做为”应是“作为”之误。

  9.广告宣传中常见的用字错误:“绅士”误为“绅仕”。

  10.常见的食品名用 字 错误:“黏豆包”误为“粘豆包”。

《咬文嚼字》常见别字辨析

《咬文嚼字》常见别字辨析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
发表列表
请登录后评论...
游客 游客
此处应有掌声~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